一簇簇頑強的綠色,從道路兩邊沿著綿延起伏的黃色沙丘,向沙漠腹地一寸寸延伸。產生於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治沙經驗,以其創造的奇跡,推動中國率先進入“人逼沙退”國家行列。
  這是多年來中國政府支持的生態文明建設具體行動之一。聯合國環境署曾經推斷,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而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其中,占全國國土面積逾70%的西部地區,荒漠化率是全國的56%。當古絲綢之路在這片大漠黃沙下吟唱著中華民族往昔的榮耀時,庫布其萌生的片片新綠正構建著這個古老文明連接歐亞大陸、乃至世界的現代通途。
  在中國,仍有近4億人口生活在那些面臨乾涸的土地上。這樣的基本國情,決定了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以來,能夠首次在環境與發展方面因中國特色的創新舉措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併進行推廣,決定了全國政協常委王文彪25年來堅持沙漠生態經濟事業的中國意義。
  10月12日,全國政協常委王文彪從非洲返回位於北京的億利資源集團總部時,多了一塊獎牌,這也是他為新中國64歲華誕帶回的一份特殊禮物。
  國慶前夕,在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召開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上,他榮獲聯合國頒發的首屆“全球治沙領導者獎”。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他帶領億利資源集團綠化庫布其沙漠近6000多平方公里,占全球荒漠化面積的1/7000。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執行秘書長呂克·尼亞卡賈將獎牌頒發至第一位獲獎的中國人手中。
  “我更想把這塊獎牌獻給我的祖國,這個古老的國度有個年輕的中國夢,那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寧可不要金山銀山,也要建設一個綠水青山的美好家園,這就是我們治沙人的中國夢。”
  回國後,王文彪還沒有來得及查閱相關資料,國內媒體就已經將獲獎的消息傳播開來了。事實上,現代資訊傳播如此之快,早在他獲獎的第二天,遠在美國參加聯合國高級別政治論壇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就在發言中引用了庫布其實現環境和發展雙贏的案例。
  是的,新中國64周年華誕前夕,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關註和高度贊譽。在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3000多名與會代表參加的納米比亞大會期間,庫布其治沙案例被選定為大會官方宣傳片循環播放,贏得熱烈反響。短短3分鐘的片長,凝聚的卻是億利資源集團與生存、發展在庫布其中的“沙漠之子”們25年堅韌不拔地探索與實踐。
  從內蒙古高原走出的“沙漠之子”
  庫布其並不遙遠。在距北京直線距離僅800公里的黃河大“幾”字頂部,橫亘著1.86萬平方公里的黃沙,湮沒了當年草豐水美的敕勒川。如此廣袤,又如此年輕,她是十幾萬庫布其人的家園。
  在億利資源集團與沙漠爭奪了25年之後,這片不毛之地長出了一大片生命的綠洲。松鼠、野兔等小動物回來了,連絕跡1000多年的仙鶴也重新回來了,雨水自然也隨之而來——今年前7個月,庫布其沙漠已經下了17場雨。散居在大漠深處的人們遷移到城鎮集中居住,搞起了種植、旅游,生活也富裕了。而億利人在沙漠里種甘草、沙柳,開發的沙產業也已經初具規模。
  當然,真正做起來要比想象艱辛不止百倍。25年前的庫布其,沒有道路、沒有植被、沒有通訊、沒有文化、沒有醫療,一碗飯能吃出半碗沙。“如果有人問我,你的家鄉是什麼味道?或許就是沙塵的土味。”
  王文彪土生土長在這裡,骨子裡還有家鄉的朴素味道。億利資源集團的前身是這座沙漠里的一個小鹽廠,18平方公里的鹽海子,不僅有鹽,還有豐富的芒硝、天然鹼等化工資源,開采工藝簡單。沙漠之外供不應求的資源,在這裡卻堆積如山,仿佛困在了史蒂文森筆下的金銀島。
  為了把產品運出去,6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他們卻要繞行330多公里,車輛一般時速不到10公里。每年由此付出的運輸成本達1700多萬元,利潤和生命都消耗在走出去的路上。好不容易靠地方政府和銀行支持建成了一條穿沙公路,沒想到晚上一陣狂風,整條路全被沙子埋了,護路的成本比修路還要高。
  要生存,必須先治沙。這是王文彪最初迫不得已的結論,也是他回顧25年來億利資源集團壯大發展的決勝之路——沙漠綠色生態經濟戰略。
  “我心裡明白,或許我們這代人可以選擇逃離,但是我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父老鄉親賴以生存的家鄉怎麼辦?我們只能奮起治沙,並且一直堅持下去。”
  最初,工人們從沙漠中找來死去的沙柳枝條,編成草方格,然後固定在道路兩側,這種方式叫打網格,成本高,效果也不好。從小生活在沙漠邊緣的王文彪發現甘草在沙漠里活得很好,這個發現成了突破口,他們在穿沙公路的兩側種植了近20萬畝的以甘草、沙柳、楊樹為主的生態林。幾年後,在庫布其沙漠之上形成了一道長65公里、寬8至10公里的綠色長廊。不但護住了路,路邊的甘草還為企業帶來了幾百萬元的收益。
  有人開玩笑說,億利資源集團做的這件事,年紀大一點的人都做不成。因為一個樹種的實驗周期就要七八年,根本不符合企業的發展周期。王文彪說,好在他開始乾的時候只有28歲。這位從庫布其走出的“沙漠之子”,一干就是25年,億利也形成了“堅持、堅毅、堅韌”的企業精神。
  可喜的是,王文彪並不孤單。億利資源集團的治沙事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場由政府支持的綠色行動在庫布其開展起來。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等地方政府出台“誰經營,誰受益,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的政策,廣泛引導個人和企業參與投資、百姓市場化參與的獨特模式。昔日的鹽場成為這次綠色行動的主力之一。
  從那時開始,億利資源集團在庫布其沙漠又先後建起了4條公路,路兩側種植了200多萬畝以甘草、沙柳、楊樹為主的經濟生態林,連成了“三北”防護林中的重要一環。隨著一條條穿沙公路在沙漠中縱橫交錯,當初的小鹽場也成長為億利資源集團,在沙漠里打造了一條綠色產業鏈,被國際社會譽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奇跡”。
  寫入聯合國決議的庫布其實踐經驗
  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中,有近6000平方公里是億利資源集團綠化的,建成近300公里的沙漠生態綠色屏障。首都北京街頭“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沙塵景象不復出現——因為有了庫布其行動,因為有了七星湖綠洲。
  25年來,億利資源集團累計投入30億元用於治沙,這對誰都不是一個小數目。更何況前路漫漫,防治荒漠化之路遠沒到盡頭,王文彪能持續填補這個“無底洞”嗎?
  可持續,正是“庫布其經驗”最珍貴之處——億利資源集團全體創始股東捐贈30%股份的永續分紅收益,設立了“億利公益基金會”,用於治沙綠化、環境改善等公益事業。聯合國專家這樣總結“庫布其經驗”:通過產業化的方式,採取市場化的導向,來應對並且防治荒漠化,找到了“治沙、生態、經濟、民生”的平衡點,是一種“市場化、產業化、公益化”相結合的“可持續公益商業治沙模式”。
  專家們認為,“庫布其經驗”的核心,是利用荒漠化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大規模的荒漠化防治,培育和帶動荒漠化地區的沙產業發展;再通過沙產業的發展,反哺和促進荒漠化地區規模化防治,最終實現荒漠化地區人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提出了沙產業的概念,核心是通過高效利用太陽能,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出更大的生物量。正是這一大膽、前瞻的設想,讓億利資源集團在庫布其沙漠展開了生動的實踐。
  他們利用沙漠乾旱植物的技術優勢,打造“中國西北乾旱地區”集園林綠化、生態修複、鹽鹼化治理、石漠化與荒漠化治理於一體的高端品牌,並已經輸出到北京延慶,河北懷來、赤城等地。
  他們利用豐富的沙旱生植物資源,如甘草、鎖陽、蓯蓉等,建立育苗基地、藥材基地、加工基地,形成種植、加工、市場和工貿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年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
  他們利用沙子和粉煤灰等工業廢渣,研發生產技術領先的生態環保防火保溫一體化牆體材料、納米色釉等高附加值產品,發展沙漠生態材料應用產業。
  在沙漠再生能源方面,他們依托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建設了規模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引進國外蓖麻種植新技術,發展高端生物能源;利用沙柳三年平茬的生長規律,創新研發了沙柳氣化生產碳基複合肥和沙柳飼料等技術,最終促進治沙、富民、產業互動發展。
  “總結起來,無論產業重點怎麼調整,沙漠生態經濟是我們萬變不離其宗的發展戰略,‘厚道、共贏’始終是我們奉行的核心價值觀。25年的實踐證明,這一戰略越走越清晰,越走越有後勁,越來越凸顯它的張力。”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3年入門、5年入道、20年入定,談到做百年老店,很多企業都很振奮。但在現代信息化社會中,世界的經濟周期已經變得越來越短,哪一項常規產業能做一百年?王文彪認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戰略有這樣的前景,沙漠可以提供廣闊的空間。“只要你能堅持下來,沙漠事業可以做幾百年。”
  2008年,王文彪成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讓他的治沙之夢站上了更高平臺。他在企業“厚道、共贏”的核心價值觀中加入了三個字——領導力。
  2012年6月,聯合國“里約+20”峰會上,庫布其沙漠生態文明被列為峰會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廣,使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國際公約提出了到2030年實現土地荒漠化零增長的目標。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能夠推動庫布其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贏得世界聲譽,也是我的榮譽。”王文彪說,對國際社會而言,可能很少有人會記住他的名字,人們記住的更多是中國,是中國創造的又一個奇跡。
  從2007年開始每兩年一屆堅持舉辦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成為聯合國在全球唯一致力於世界沙漠環境改善和沙漠經濟發展的國際論壇,至今年已經成功舉辦四屆。日前閉幕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上,195個締約方通過決議: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作為實現防治荒漠化公約戰略目標的重要平臺和手段。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執行秘書呂克·尼亞卡賈高度評價說:“中國政府制定了相關戰略,防治土地退化、恢復已退化土地,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監控機制,並鼓勵私營部門投資沙漠產業,希望中國繼續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為世界作出表率,發揮榜樣作用。”
  很多人認為沙漠是地球的癌症,望沙生畏。庫布其的經驗充分說明,沙漠其實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投資自然資本,能創造可觀的商業價值。正因如此,“庫布其模式”更顯得彌足珍貴。作為聯合國主管防治荒漠化的官員,呂克·尼亞卡賈希望借助“庫布其模式”,推動全球防治荒漠化工作。
  庫布其沙夢連通世界
  今天,新一代的沙漠人有了和祖先完全不同的生活。
  沙漠綠洲七星湖周邊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在蒙語中有著“歌的故鄉”這樣美麗的含義。億利資源集團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通過生態移民建設,讓生活在這裡的牧民唱起了一首新歌。
  牧民烏尼爾,一個在庫布其沙漠生活了40多年的“生態難民”對記者說,他搬到牧民新村後,一種身份變成了五種身份——用自己的“荒沙廢地”入股企業,每年分紅,他是股東;種樹、種草、種藥材,每月六七千元收入,他是工人;在企業為自己建的半畝大棚中種植蔬菜,他是農民;在企業為自己建的標準化棚圈中養牛養羊,他是牧民;閑暇為日益增多的大漠游客牽馬、拉駱駝,他是導游。
  道圖嘎查36戶居民幾乎家家如此。王文彪這個名字,代表的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與他,與億利資源集團合作的,形成產業、生態聯合體的十幾萬牧民、千百家企業。他們並肩輓手,在“三北”生態建設中以規模化的優勢,抵禦住狂沙肆虐,讓水土駐足。
  25年的存量加上當前增量,庫布其綠化面積已經呈幾何級增長。億利計劃在未來十年的時間里,在目前近6000平方公里綠化面積的基礎上再增加10000平方公里。這相當於全國2020年沙漠土地整治規劃總面積的1/13。按照這一進度,2025年左右,中國則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個治理好一個大型沙漠的國家。這不僅會大大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邊疆穩定,也將為國家拓展可利用國土空間找到一條極具操作性的途徑。
  繼聯合國肯定之後,很多國家,特別是非洲、中東地區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代表主動找到王文彪,希望能夠開展防沙治沙領域的技術合作。與坦桑尼亞、贊比亞合作的治沙項目將催生第二條“坦贊鐵路”開通;加納環境與科技部部長博尼斯·阿迪庫·赫魯表示:“我將在回國後告訴政府,我們可以去中國庫布其親眼看看,庫布其是我們學習商業治沙的典範。”
  當古絲綢之路在沙漠下吟唱著中華民族昔日的榮耀,庫布其萌生的片片新綠正構建這古老文明連接歐亞大陸、乃至世界的現代通途。據透露,聯合國計劃明年把防治荒漠化科技大會定在庫布其舉辦。沙漠內外,世界的夢想相連。
(編輯:SN0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l94xldfu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